教师作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教师首先要为幼儿的科学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你知道优秀的中班科学区活动教案怎么写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中班科学区活动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优秀的中班科学区活动教案1
活动目标:
1、学习实验、观察的技巧。
2、培养关心植物的行为。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芹菜、白色康乃馨若干;
2、事先将芹菜的茎剪短一些、叶子摘掉一些,将康乃馨的花朵的茎剪开;
3、剪刀、红蓝两色墨水、杯子、橡皮筋、水。
活动过程:
1、做小实验,请幼儿仔细观察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⑴芹菜实验:
A、把橡皮筋套在杯子上,再装进一些水,并滴进一些红墨水。
B、将芹菜插进杯子里,并调整橡皮筋到水面位置作记号。
C、过一段时间,让幼儿看看水面和橡皮筋的位置是否一样,芹菜的茎有什么变化。
⑵两色花实验:
A、两个杯子各装进一些水,分别滴进红色、蓝色墨水。
B、将花朵剪开的茎分别插进不同的杯子里。
C、经过一天后,看看花朵有什么变化。
1、 讨论:如果植物没水会怎样?
3、讲解为植物浇水的方法。
2、 提醒幼儿给自然角和家里的植物浇水。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而科学活动最能有效地让孩子们实现探索、发现的愿望。科学活动并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幼儿,而是使幼儿成为渴求了解世界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我们的科学教育,就是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营造宽舒的心理环境,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让幼儿在探究中惊异科学,在持久、深入地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经验。
优秀的中班科学区活动教案2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鸡的生长过程。
2、发展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对小动物有爱心。
教学时间:2教时
第一教时
活动准备:录音机、磁带、磁铁教具。
活动过程:
一、听录音:鸡叫提问:
1、请小朋友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2、我们小朋友是妈妈生出来的,小鸡呢?小鸡是从哪儿来的呢?
(鼓励幼儿开动脑筋,举手发言)
二、听故事
1、好刚才小朋友讲了很多,那么小鸡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我请小朋友听一个故事"瞧,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鸡啊!毛茸茸的,他们,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这是谁?它在干什么?这些小鸡是怎么出来的,请小朋友仔细听。哦,小鸡终于出来子,小鸡慢慢长大了,变成什么啦?"关,倒带。
2、提问:刚才,小朋友听了故事,现在,我们来想一想,小鸡是从哪儿来的呢?
幼:鸡妈妈生的。
师:鸡妈妈是怎么生的呢?
幼:鸡妈妈蹲在鸡蛋上,生出来的。
师:那么,蛋是从哪儿来的呢(母鸡生的)
3、演示教具:母鸡生蛋→母鸡孵蛋→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长成公鸡、母鸡(环形圈)
第二教时
活动准备:
录音机、磁带、磁铁教具,狐狸头饰,鲜花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了解鸡的成长。
1、鸡蛋怎样才能变成小鸡呢?(鸡要蹲在上面)对了,鸡妈妈用自己的身体来暖和这些鸡蛋,鸡蛋在妈妈身体下面很暖和很暖和,鸡妈妈要化好长的时间,这些鸡蛋里才能长出小鸡。鸡妈妈蹲在上面这叫什么呢?(这叫孵蛋)谁会用完整的话来讲一遍?(鸡妈妈蹲在鸡蛋上这叫孵蛋),小朋友都来学鸡妈妈孵蛋(动作)
2、鸡蛋里长出了小鸡,小鸡看到外面很热闹,它们可想出来了,可是小鸡它怎么出来呢?(动作提示)(它用嘴巴把鸡蛋壳啄破,就出来了,哪个小朋友会说,小鸡是怎么出来的?小鸡啄破壳。
现在,请小朋友一边学习鸡啄破壳,一边说(动作,语言)
3、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得毛茸茸的,可爱极了。
小鸡每天要吃很多东西,你知道小鸡它吃些什么东西吗?(米、虫、菜)
4、小鸡一天天长大了,变成什么了(公、母鸡)公鸡怎样叫?母鸣怎样叫?
二、总结:小朋友都知道小鸡是从哪里来的了,请小朋轻轻跟着老师说,母鸡生蛋→鸡妈妈孵蛋→小鸣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吃很多东西→又长成大公鸡和大母鸡→大母鸡又能生蛋了。
三、请个小朋友看图学说一说鸡的成长。
小朋友都道小鸡从哪儿来的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幼儿用书》这一次呢,小朋友要边看边说。
1、这是谁?它在干什么?
2、小鸡是怎么出来的?
3、小鸡变得怎么样?
4、小鸡长大变成什么啦?
四、游戏:"小鸡和孤狸"结束活动。
优秀的中班科学区活动教案3
活动背景: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甜滋滋的柿子,堆满了水果店,空气里到处弥漫着香香的水果味,这随手可得的水果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于是《秋天的水果》主题应运而生。幼儿在看看、摸摸、尝尝的过程中,感知了各种水果的色、香、味、形,其中在做水果色拉和榨汁前,发现幼儿在清洗水果时对出现的沉、浮现象产生了好奇,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果宝宝探索的兴趣,于是就生成了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再猜一猜、做一做、记一记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水果在水里所产生的各种有趣的沉浮现象,体验“做中学”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观察发现不同的水果在水中所产生的各种有趣的沉、浮现象。
2、学习把实验的结果用记录的方式描述出来,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苹果、梨、葡萄、小番茄等水果,小水桶人手一只,人手一块记录板,笔记录纸。水果盘、抹布。
2、活动前孩子们玩过水,有沉浮经验;认识过相关的水果。
活动过程:
一、讨论导入,引起幼儿实验的兴趣。
我们在清洗水果时,小朋友们发现有些水果是浮在水面上的,而有些却是沉到了水底,真有趣。
二、进行沉浮的集体预测,并作记录。
今天小朋友带来了一些水果,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我们不单要试试这些水果,还要象科学家一样把结果记录下来。我们来看看有哪些水果宝宝。(出示教师记录表)
我们来看一看,记录表上有哪些水果宝宝旁边的波浪线表示什么?如果浮在水面上,我们该怎么来表示呢?谁有好办法?请一个小朋友来教一教大家,好我们就用这个方法好不好?
依次出示不同的水果,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测作具体记录。如有争议写上不同答案的人数。
三、交代实验要求: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等一会儿请小朋友把每种水果都试一试,而且每试一种水果就把结果记录下来。水遇纸会湿,记录前要先擦干手。
四、幼儿实验操作,验证预测结果,并记录。
幼儿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纸上,然后放在黑板上。
五、讨论与交流实验情况:
1.展示幼儿记录纸,交流实验情况,并和集体预测比较。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都做了实验,通过试验我们发现了什么?现在我们来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请两位幼儿上来,寻找不同的结果,再一次用实验验证,并与预测的结果相对比,增加趣味性。
2.师生共同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亲手实验发现了有趣的沉浮现象,有的水果是浮在水面上的,如苹果,橘子,枣子,香蕉,有的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如石榴,柿子,葡萄,我们还发现有的水果从树上摘下来时间长水分干了放在水里也会浮起来。实验的结果和我们事先猜的有很多不一样,所以一定要动手试一试才能知道真正的结果。
六、延伸
除了水果,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浮起来的呢?哪些又会沉下去呢?我们以后再去找一找,试一试,把你实验的结果跟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活动反思:
小朋友在操作中感受,并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幼儿兴趣浓厚,喜欢动手操作,大胆的讲述自己的想法,我在上课时思路清晰,活动中每个环节都有小结,小结语言还是很精准有效,帮助孩子理解沉与浮的秘密。
优秀的中班科学区活动教案4
设计思路
水的特性是一种物理知识,幼儿掌握物理知识依靠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因此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玩水的活动中充分感受水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带着问题边玩边思考,提高幼儿感受的有意性。
感受活动的形成概念奠定了基础,但概念的形成还需经过概括和提炼。采用实验的方法突出水的特性,帮助幼儿概括归纳形成概念。
让幼儿了解水的用途既是为了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又是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所以活动设计让幼儿从周围的实际生活开始,逐步过渡到通过语言交谈来了解。经过这样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幼儿可能获得许多关于水的直接和问题知识,同时也可激发幼儿探求知识的主性积极性。
幼儿对水的认识不会停止,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会不断深入,延伸活动正是在启蒙的基础上进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尤期是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继续探索的方向。
活动目标
1、在玩水的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培养对自然物的兴趣。
2、了解水的用途,知道节约用水。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1、重点:让幼儿通过活动感受水的特性。
2、难点:理解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
活动准备
1、材料:各种玩水的容器。
2、环境创设:来园或自由活动时让幼儿自由玩水。
活动过程
(一)、通过自由玩水活动感受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
1、自由玩水:为幼儿提供各种玩水的容器和会沉入水底的材料,如弹子、鹅卵石等。让幼儿在来园或自由活动时玩水。
2、玩玩想想:自由玩水后让幼儿带着问题再玩水。(一直往瓶子里灌水会怎么样?水能不能抓住?水底的东西能看见吗?为什么?)
(二)、通过小实验归纳理解水的特性。
1、灌水比赛:两个幼儿各自往漏的杯子里灌水,然后讨论灌进去的水到哪里去了?还从哪里看到水是流动的?
2、抓水比赛:让幼儿用抓水的方式往瓶子里灌水,然后讨论用这种方法行不行,为什么?如果要使瓶子里灌满水应该怎么办?
3、在不透明的两个杯子里一个灌水一个灌豆浆,然后往两个杯子里放弹子,请幼儿思考能不能数出每个杯子里放了几颗弹子,为什么?
(三)、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水的各种用途。
1、在幼儿罗里找有水的地方。讨论水的用途。如厕所里有水,厨房里有水,茶桶里有水……。
2、让幼儿回家与父母讨论,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水,为什么?
(四)、通过讲述活动让幼儿交流自己获得的有关水的用途的知识。
1、让幼儿介绍水的用途。
2、谈谈为什么要节约用水?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谈谈怎样节约用水?
(五)、通过延伸活动让幼儿继续探索关于水的其他知识。
让幼儿回家用塑料杯盛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并观察其变化。
活动反思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优秀的中班科学区活动教案5
活动内容:竹子和竹制品
重点领域:科学
活动方式:集体
活动目标
1.感知竹子的外形特征及其生长环境,知道竹子是由笋子长成的。
2.了解竹子的用处,知道竹子及竹制品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笋、带叶的竹子、竹制品若干。
2.竹林的图片1张[最好有笋、竹、地下根状茎(竹鞭)及根]。
3.幼儿用书:《竹子和竹制品》。
4.教学挂图:《竹林》。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
◆教师:这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摸摸、捏捏,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如圆柱形、长长的、一节一节的等)
◆教师:再来看看竹子里面是怎样的?(分别横断、纵剖开竹子,里面是空的,有一层薄薄的膜)
◆教师:竹子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出示笋,引导幼儿观察笋的一层一层皮,里面也是中空的等)
◆教师:竹子有根吗?根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竹子在地下也是一节一节的,横着长在土中,叫做根状茎,每一节上都长有须状的根)
◆教师:竹子长在什么地方?(生长在山坡上,它不怕冷,冬天不落叶)你见过竹子吗?在哪见过?是什么样子的?(竹子有粗有细)
◆师幼共同小结竹子的外形特征。
2.引导幼儿讨论竹子的用处。
◆教师:竹子有什么用途?有什么用处?(根据幼儿讲述,出示部分竹制品或图片)
◆教师:还有什么也是竹子做的?(引导幼儿扩大视野,讲述竹子可以盖房、做竹筏运输、搭脚手架、制笔、做乐器等)
3.小结。
◆教师:竹子的用处真大,小朋友可以在家里找找,或者让妈妈带你出去仔细看看,还有什么是用竹子做的。
活动反思:
教师因势利导地引导幼儿发现,有利于他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交流互动中主动建构了新的知识经验。